茶,貴簡而素。簡樸的草廬,純自然的山水,純天然的心境。壹切人為的裝飾,都是多余。禪境講究虛空,清寂。院子裏的鄰居在屋後的山頂造壹草庵式茶室,杉樹皮蓋的四角屋頂,原木結構,壹個不銹鋼葫蘆狀尖頂,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仿佛壹座佛剎,亦像壹座古亭。室內置竹椅、竹桌,室外是亂石堆積,竹影橫斜,蜿蜒曲折的小橋流水池塘,斜坡上數株丹桂,池塘裏蛙鳴陣陣,泥鰍戲水,散著數片荷葉。每每主人閑來無事,從容不迫的煮水品茶,或黃昏,或清晨,或雨中,或月下,神仙般自在。
我喜歡原色的茶室,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,有壹種順其自然的隨意和率性。最好是有壹臥榻,置於亭下,倦了枕著水聲和蛙鼓入眠,任茶香彌漫,渲染夢境。古老的青石鋪了壹路,長滿青苔,更顯得幽寂。因為地勢高,可以望見全城風景,登高望遠,心曠神怡,連呼痛快!
佛堂往往是空曠的,世俗的家居往往是裝修得精致而家具塞得滿滿的。這些都如我們的心境,俗人喜歡讓心靈充實,樂在忙碌之中。出家之人,好虛靜,喜歡空之又空,直至心中空無壹物,做到“無中萬般有”。
茶室也亦空曠,置身其間,給人壹種平和寧靜的感覺。處於其間,可以玄思,可以冥想,可以澄凈身心,清靜無垢,俗念俱絕。
率意壹點,可以隨性。樹下的石桌石椅,開闊壹點的陽臺,幹凈整潔的客廳,都是品飲場所,簡單就好。不需豪華的陳設,不需高檔的茶具,不需名貴的茶葉,也不壹定有名泉佳水。品茶,品的是心,入的是境。獨飲有獨飲的妙處,眾飲有眾飲的佳處,生活就在茶中,宇宙就在茶中,日月就在茶中,心情就在茶中。梁實秋先生所說“清茶最為風雅”。如有朋友愛好琴棋書畫詩,彈琴,下棋,揮毫,潑墨,吟詩,說禪,品茶者可以邊欣賞表演,邊聞茶香嘗茶味,就充滿了高雅的文化品味。閑中品茶、悟道,是壹種清福,也是壹種境界。
茶乃大自然的精靈,質樸無華,自然天成。每壹種茶,每壹片茶葉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。猶如我們每壹個人,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,都有自己的苦了人生。花茶艷麗,磚茶濃郁,綠茶清新,各部相同。每壹種茶都有自己的泡法,各有情趣,各得天然。從茶葉的品種和出處,可品嘗出山川風情與大自然的精神。從壹片片茶葉裏看世界,從壹遍遍茶水裏悟人生。放下,拿起,那就是整個人生。沏茶,喝茶,參禪,悟道,凈化。壹片冰心在玉壺,讓純凈的心靈與幹凈的山水融為壹體,找回最自然的真我。喝茶,參禪,在明月清風中,在青山流水間,在白雲藍天下……
茶,佛壹味。佛說空即是色。壹杯茶,用什麽茶葉、水、套杯,都極有講究。紫砂、陶瓷、青竹都是極好的佳品。紫砂,是最為推崇的壹種,茶味,也更為濃郁。陶瓷,也是瓷杯,佛教中常用的壹種,取諧音“慈悲”,其實品的是茶,體的是境。青竹,多了壹點點木拙的意味,泡出的茶水,也多出壹點點竹葉清香,憑添壹分素凈,淡雅。禪茶,首要是境。講究外境,心境、人境。最好的是三境合壹,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、方外之人,恰恰又是“本來無壹物,何處惹塵埃”的心境,自然有“青青翠竹皆是真如,郁郁黃花莫非般若”的大境界。壹壺茶,壹個宇宙;壹杯茶,壹個人生;心境,是壹個人的境界,他心中是什麽境界,他品出來的就是什麽境界。心境明徹,禪與意通。
在青燈古剎品空寂,在琴臺書房品優雅,在花間月下品風流;禪,千人千悟,萬人萬禪。人不同,悟禪亦不同,是“千江有水千江月”。同壹杯茶,可出不同的味道,每個人經歷不同,閱歷或深或淺,性格或外向或內向,不同的人境,不同的外境,不同的心境,各有各的緣法,各有各的人生,口中的茶,也是各有各的味道。但所有的味道都是空的,壹無所得。品茶的最高境界,悟的不是道,參的也不是禪,心無所住,壹無所得。
禪壹念,茶壹味。觀茶而明心,萬事萬物,皆是壹物,心無掛礙,而任雲卷雲舒。
心無掛礙,而任雲卷雲舒
相關文章